欢迎来到东胡美文网!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_汉魏六朝诗歌

经典散文 时间:2014-11-06

【www.donghuchuguo.com--经典散文】

  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凉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至於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於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曹植《汉二祖优劣论》

  有客问余曰:“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受命拨乱之君,此时事之难易,论其人之优劣,孰者为先?”余应之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自亡徒召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酖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云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然彼之雄材大略,倜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又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有帝位,流巨勋,而遗元功也。不然,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

  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游。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夫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躯毙,公孙以离心授首。尔乃庙谋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令者获宠,违命犯旨者颠危。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股肱有济济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规弘迹而造皇极,创帝道而立德基。

  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愆,言行则无秽,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卒能握乾图之休征,应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故曰:“光武其优也。”

  汉魏六朝散文之《恨赋》欣赏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沈。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澘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汉魏六朝诗的各特点

  1.汉魏六朝诗的句式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静女》:"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盘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这是七字句。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于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试举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至于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2.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

  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凉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至于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于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于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3.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乐府又有杂言诗。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于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至于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随着骈体文的写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对仗。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于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的;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固然非常显著。

  例如:

  何用问遗君?双珠毒瑁簪。(有所思)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同上)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上山采蘼芜)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同上)

  就是当时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例如:

  何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迢迢牵牛星)

  男儿宁当格门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同上)

  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同上)

  诗歌口语化,这是优良的传统。唐诗宋词都是循着这条道路发展的。至于元曲,那就更加口语化了。

  汉魏六朝散文之《雪赋》欣赏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俟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城。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 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 扉,裸壤垂 。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 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 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 庑,未萦盈于惟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 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 失素,纨袖 冶,玉颜掩 。

  若乃积素未方,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 山。尔其流滴垂冰,缘 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 缴 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 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

  歌曰缩: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又续写而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 兮思自亲。愿低帷以昵枕,念解 而褫绅。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解耀于阳春。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

  乱曰: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天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静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盘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这是七字句。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於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於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试举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至於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本文来源:http://www.donghuchuguo.com/sanwenjingxuan/2163/

推荐内容